北京保利星:以创新深耕市场
根据征求意见稿,在居民住宅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和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石化、焦化、制药、油漆、塑料、橡胶、造纸、饲料等易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项目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以氨氮为例,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
未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统计口径的完善,其数值可能会更大面源污染如何治理?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思路。他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与农业面源相关的富营养化。金书秦表示,农业面源污染的核算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包括氮磷流失、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而秸秆、尾菜等虽然被认为是农业面源的来源,但是并没有进入统计中。农业将为最大排放源?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污染源排查中首次进入官方统计,此后历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开始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源、生活源并列进入统计。
金书秦表示,当下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工业和城镇点源污染增速、总量都有所控制,待农业统计口径完善后,农业面源污染占比肯定上升。另一方面,缺乏耐心的后果就是急于求成,过度追求短期效应,超出国情和农情,甚至造成矫枉过正。另一方面,缺乏耐心的后果就是急于求成,过度追求短期效应,超出国情和农情,甚至造成矫枉过正。
金书秦从三个方面递次判断农业面源水污染排放的趋势:排放量、该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比例、该类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果监测和统计口径完善的话,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数据可能会更大,污染占据的比例会上升。面源污染,不同有固定排污点、排污途径明确的点源污染。农业将为最大排放源?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污染源排查中首次进入官方统计,此后历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开始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源、生活源并列进入统计。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表示,化肥与农药零增长一定要汲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车之鉴,警惕成为数字游戏。2月28日,在农业部农研中心举行的2017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媒体见面会上,农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金书秦发表了这份名为《农业面源污染的趋势研判、政策问题和对策建议》的研究。
客观的说,秸秆并不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却在使用几乎最严厉的行政手段。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由于缺乏有效信息,许多农民实际使用农药的剂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1-2倍乃至更多,加之作物病虫害与气候相关,大大加强了农药剂量的不确定性。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金书秦认为,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对于减少面源污染排放已经初见成效。面源污染如何治理?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思路。金书秦表示,当下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工业和城镇点源污染增速、总量都有所控制,待农业统计口径完善后,农业面源污染占比肯定上升。以农药零增长为例,他表示,农药减量具有较多不确定性。
他表示,治理面源污染要有历史耐心。一方面,面源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尽管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问题的解决要假以时日,国际上也是如此,不必过度恐慌。
金书秦结合地方调研的经历认为,在夏收和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几乎成为基层相关部门最大的政治任务。近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可能成为最大排放源。
同时,农药还面临着底数不清的问题。金书秦认为,虽然国家统计近年来农业制剂量在180万吨左右,但180万吨是商品总量,是不具有环境和健康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折百量,普遍的说法是30万吨左右,但却缺乏官方公开发布的连续、准确数据。但是,他提醒,要避免某些行动陷入数字浮夸。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以氨氮为例,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未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统计口径的完善,其数值可能会更大
面源污染如何治理?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思路。他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与农业面源相关的富营养化。
金书秦表示,农业面源污染的核算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包括氮磷流失、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而秸秆、尾菜等虽然被认为是农业面源的来源,但是并没有进入统计中。农业将为最大排放源?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污染源排查中首次进入官方统计,此后历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开始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源、生活源并列进入统计。
金书秦表示,当下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工业和城镇点源污染增速、总量都有所控制,待农业统计口径完善后,农业面源污染占比肯定上升。另一方面,缺乏耐心的后果就是急于求成,过度追求短期效应,超出国情和农情,甚至造成矫枉过正。
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金书秦认为,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对于减少面源污染排放已经初见成效。金书秦结合地方调研的经历认为,在夏收和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几乎成为基层相关部门最大的政治任务。数据显示,就部分污染物看,农业仍不是最大污染源。
其中,工业源为21.7万吨、农业源为72.6万吨,城镇生活为134.1万吨。他表示,治理面源污染要有历史耐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表示,化肥与农药零增长一定要汲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车之鉴,警惕成为数字游戏。客观的说,秸秆并不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却在使用几乎最严厉的行政手段。
金书秦说,这是早晚的事情,从国际上看也是这样。一方面,面源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尽管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问题的解决要假以时日,国际上也是如此,不必过度恐慌。
同时,农药还面临着底数不清的问题。2月28日,在农业部农研中心举行的2017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媒体见面会上,农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金书秦发表了这份名为《农业面源污染的趋势研判、政策问题和对策建议》的研究。由于缺乏有效信息,许多农民实际使用农药的剂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1-2倍乃至更多,加之作物病虫害与气候相关,大大加强了农药剂量的不确定性。如果监测和统计口径完善的话,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数据可能会更大,污染占据的比例会上升。
他强调,数值的上升主要缘于统计口径的完善,并不代表实际排放的增加。金书秦认为,虽然国家统计近年来农业制剂量在180万吨左右,但180万吨是商品总量,是不具有环境和健康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折百量,普遍的说法是30万吨左右,但却缺乏官方公开发布的连续、准确数据。
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农药、化肥、废料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在此基础上,金书秦判断,农业面源占比在未来会上升,直至成为第一大排放源。以水污染为例,现有统计中,水污染物主要有工业点源、城镇生活、农业农村面源。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